聚焦两会: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
2025-03-05 17:18:37
2025年3月4日下午,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“委员通道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在接受央媒记者采访时,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、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的新进展与新突破,并强调了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。
粮食安全成就显著,科技创新贡献突出
严建兵委员指出,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我国近年来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。2024年,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.4万亿斤,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,远超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的400公斤标准。他强调:“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。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,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。”
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,严建兵介绍,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已步入世界第一方阵,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63%。这一成就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。他特别提到,农业科技工作者常年奔波于南北,追着太阳跑,顶着烈日干,一年四季都在为培育新品种而努力。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五六年甚至一二十年,而最终能够推向市场并大面积应用的品种却寥寥无几。
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奉献
严建兵深情讲述了一位团队成员的故事。李文强,一位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,从研究生阶段开始,几乎每年都在南繁基地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。严建兵感慨道:“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,正是这样辛勤耕耘在祖国的大地上,为国家的粮食安全默默奉献。”
饲料粮供给新挑战:玉米蛋白含量提升的创新探索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肉蛋奶需求不断增加,饲料粮供给成为新的课题。严建兵指出,传统饲料粮以玉米为能量源、大豆为蛋白源,而我国去年进口了1.05亿吨大豆,其中绝大部分用于畜禽蛋白饲料。若要完全替代1亿吨大豆进口,我国需要新增7亿至8亿亩耕地,难度极大。
为此,严建兵及其团队提出了创新思路:通过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,使玉米既作为能量源又作为蛋白源,实现“一物两用”。经过多年努力,团队已成功培育出多个蛋白质含量超过10%的玉米品种,并推广种植1000多万亩。
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粮食安全多一份保障
严建兵算了一笔账:2024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2.9亿吨,若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相当于新增290万吨产量;若这些蛋白被有效利用,我国可少进口700万至800万吨大豆。他强调:“每一个百分点都弥足珍贵,每多一个百分点,我们就多一份底气,多一份保障。”
严建兵表示,他和团队将继续为提升玉米蛋白含量而努力,希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,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能吃得饱、吃得好、吃得放心。
严建兵委员的发言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显著成就,也彰显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。在粮食安全这一重大课题上,我国正通过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战略,稳步迈向更加安全、可持续的未来。